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门功课主要是教会员工理解并掌握中国教育发展演进的历史,为员工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教育史发展的脉络,特别对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必须有明确的掌握。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教育史的起源,廓清教育史发展的意义,以便增强员工学习教育史的信心。
课型:讲授型
教学方法:讲授法
知识重点:1、中国教育史学科的演进
2、学习教育史对个人及社会意义。
3、当前教育研究的困境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中国教育史学科的演进。
2、学习教育史的意义是什么?
3、当前教育史学科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教育史的起源,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的萌芽
教学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知识:
一、教育的起源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三、学校的萌芽
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2.学校萌芽的标志和起源是什么?
3.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第二章、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夏商周的教育特点,特别是掌握六艺的产生以及意义。特别要求员工掌握孔子、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夏商的教育
二、西周的教育
三、春秋时期的教育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
五、墨子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2.夏商教育之比较。
3.西周学制系统的内容。
4.六艺的内容。
5.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产生了私学?
6.孔子的教学思想、德育思想、教师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墨子的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战国时期的教育演进,使员工掌握孟子、荀子、商鞅、老庄等人的教育思想,掌握战国时期的教育著作。
有些名词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如百家争鸣、稷下学宫、孟子、荀子、大学、中庸、老子、自然主义教育观等
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二、稷下学宫
三、墨子的教育活动及思想
四、孟子的教育活动及思想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六、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七、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复习思考题:
1、战国时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源头?
2、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
3、稷下学宫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4、孟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德育思想的内容。
5、荀子的教育贡献有哪些?
6、法家的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是什么?
7、老庄的教育思想的深意何在?
8、解释战国时期的教育著作。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秦汉时期的教育,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本章的基本内容:
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与措施:以吏为师
二、汉代的教育政策与学校的发展:察举制
三、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四、王充的教育思想
五、贾谊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以吏为师的制度由来。
2、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3、王充的教育思想。
4、鸿都门学的产生以及它存在的意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这一社会动荡时期的教育发展,特别是魏晋世风对教育的影响,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了解清谈玄想与教育的关系;专业化的演进;颜之推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魏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二、南朝的学校教育
三、北朝的学校教育
四、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社会动荡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2、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内容。
3、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隋唐时期的教育演变,特别是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关系;韩愈的教育思想。
其主要教学内容: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
五、韩愈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隋唐的教育制度的发展。
2.科举制度的产生原因、内容、过程及意义。
3.韩愈的关于教师方面的贡献。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教学重点:使员工掌握宋朝的文教政策,掌握理学的产生及朱熹的教育思想,传统儒家与现代儒家的区别,特别是朱熹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辽、金、元的教育
三、宋代的书院
四、宋元蒙学
五、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六、朱熹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宋代的教育政策的变化。
2.理学产生的根基、对世界的理解及意义
3.朱熹的教育思想。
4.宋代三次兴学的内容。
5.蒙养教材的编撰经验。
6.书院的教育学意义。
第八章、明代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封建社会末期教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它的颓废空疏;掌握实学思潮的演变。
一、明代的文教政策
二、明代的学校制度
三、明代的书院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的变迁是什么,为什么科举制会制约教育的发展?
2.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3.胡瑗在教学方法方面有哪些创造?
4.东林党与教育的关系。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封建社会末期教育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它的颓废空疏;掌握实学思潮的演变及各教育家的思想
一、清代的文教政策
二、清代的官学制度
三、清代的书院
四、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五、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六、颜元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2.顾炎武的教育思想。
3.戴震的教育思想。
以下为中国教育史近现代部分的考试大纲
第十章、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教育政策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政策。了解封建教育为什么维持不下去,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教学知识点:
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及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二、太平天国的教育
三、教会教育的开始及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复习思考题:
1.“睁眼看世界”对教育的影响。
2.太平天国的教育制度。
3.如何理解教会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特别掌握曾国藩等人对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理解。让员工了解洋务教育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的关系。
教学知识点:
一、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
二、兴办留学教育
三、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及思想
四、帝国主义教育侵略的扩张
复习思考题:
1.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的特点。
2.曾国藩对教育思考及影响。
3.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4.留学教育的兴起。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百日维新的教育内容,掌握康梁的教育思想;进而理解传统儒家与现代儒家的区别,特别是康梁为什么用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改革。
教学知识点:
一、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
二、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大同书
三、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四、严复的教育思想
五、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复习思考题:
1.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主张。
2.康梁的教育思想。
3.壬寅癸卯学制。
4.严复的教育思想
5.清末的教育改革。
第十三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辛亥革命的教育变迁,蔡元培等人对教育改革所做的贡献。
教学知识点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爱国女学、爱国学社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举措。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3、爱国女学、爱国学社的意义。
4、当时社会思潮对教育的影响。
第十四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五四时期教育思潮的多端与演进。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分化、勤工俭学运动的意义、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内容。
教学知识点: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
二、各种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三、勤工俭学运动
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及创办的干部学校
复习思考题:
1、评析五四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
2、新学运的意义。
3、勤工俭学运动的过程及其意义。
第十五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了解六三三学制产生的背景;使员工掌握共产党是如何利用教育作为斗争的工具,唤醒民众,求得翻身解放并为以后教育的发展做贡献的。
教学知识点:
一、资产阶级的教育改革及1922年新学制
二、李大钊与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复习思考题:
1.新学制产生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李大钊的教育主张及对员工的影响是什么?
3.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十六章、苏区的教育
教学目标:掌握苏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他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教育,他们的办学经验有哪些值得我们现在学习。
教学知识点:
一、文教政策及教育发展
二、苏区的办学经验
复习思考题:
1.共产党对教育的重视原因分析。
2.苏区教育有何特点?
第十七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
教学目标:使员工掌握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特别关注它的教育与其统治之间的对立斗争。
教学知识点:
一、国民党政府的教育宗旨: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学校教育:西南联大、一二九员工运动
复习思考题:
1.党化教育的提出以及反动性。
2.国民党对教育的控制措施。
3.三民主义与教育的关系。
4.西南联大在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5.员工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十八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教学目的: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对教育的追求,理解掌握抗大教育的意义,争取能够运用革命根据地办学的经验。
一、教育方针与政策
二、抗大的教育
三、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复习思考题:
1.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有何新的教育措施。
2.抗大的教育实践及其意义。
第十九章、现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本章是教育史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教育家,应当使员工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知识点:
一、黄炎培与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与乡村实践
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四、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六、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七、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八、胡适的教育思想
九、徐特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1.徐特立的教育思想。
2.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3.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4.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5.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6.鲁迅的教育思想。
7.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8.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9.胡适的教育思想。
10.乡村教育派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