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主任: 执笔人:苏树华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金刚经与人生修养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Diamond SutraandLife cultivation
课程类型:全校公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 分:
开设专业:各个专业皆可选修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金刚经与人生修养》这门课,是佛家的概念体系说明人们的心灵世界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公民皆应有的人生修养,更是老员工应具备的文化修养,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必须的。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学习,使员工了解《金刚经》“不执着”的心学内涵,以及关于“自心实相”的基本理念。本门课借助于《金刚经》探讨世界万相,以及世界万相的本源,以及如何健康向上地展开人生的原则与方法。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指导员工提升精神境界,塑造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免疫力,树立青年员工传承中国文化的志向。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员工能够做到,第一,基本了解《金刚经》的基本精神。第二,基本掌握《金刚经》所内涵的人生修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二,基本理解《金刚经》所说的“金刚般若”——自心实相。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见色闻声的是谁?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唯说这个“金刚般若”,唯说这个“本源真心”。这个本源真心,是种种心相的本源。种种心相,无不是本源真心的现象。传统文化强调的返本还源,就是回归到这个本源真心,就回归到这个金刚般若。《般若放光分第一》,就是显示这个着衣持钵的是谁?这个见色闻声的是谁?唯此真心是一切作用的主人,一切作用皆是本源真心的光辉。
(二)《金刚经》宗旨——破相显真。
破相,就是破除人们对现象的执着与纠结。显真,就是显示出人们的本源真心。这个破相证真,就是教下所说的花开见佛,就是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亦名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破相显真,就是指示人们找到这个生生不息的万相的本源真心。
(三)儒佛文化的同异。
儒家以人伦道德的文化形式,启发人们达到“仁的境界”,佛家以神秘玄妙的文化形式,启发人们达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仁的境界”,名有差别,实无二致。
(四)佛教的文化形式与心学内涵。
佛教以神秘玄妙的文化形式,讲述如何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其最高的境界就是“佛”。佛不是心外之物,也不是神秘玄妙的宗教偶像,而是生生不息的现象的本源。圣贤文化所说的返本还源,就是回归到这个本源真心上来。
(五)佛教的心性修养方法。
为了达到明心见性、圆满人个的文化宗旨,佛教文化除了运用直指人心的方法之外,多数情况下是用渐修的方法。佛教文化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十方玄妙,然而,对于透彻佛教文化真义的人来说,三藏十二部经也只是诸人心上的事。净土宗、禅宗、密宗、天台等各个宗派,皆有许多证悟自心,修养自心的方法,我们将在本门课中进行介绍。
(六)佛教的“即心即佛”。
佛教文化是关于人们的心灵世界的文化。在佛教文化中,佛不是别的物,佛就是人心。佛家所谓即心即佛,离此心外,更无别佛。据此而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那么,佛教就是心教,教导人们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开发自心的智慧,实现健康圆满的人生境界。
(七)《金刚经》心学内涵。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的这“四无”,即是横扫一切执着,令见自心本性。孔子也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也是要破除这意、必、固、我的执着,恢复自性的光明。老子的“为道日损”,就是损尽一切执着,令见如是之道。
(八)今人之迷。
心是什么?什么是心?思想(反映)不是心。前一个思想已经过去,后一个思想还没来,当下一个思想也没有。这时还有心吗?若说无心,何以知道无心?分明是有个知道的无心的心。这个知道无心的灵知之心,正是诸人的本源真心。这里须亲证,理解不是真。
(九)思想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本源真心是思想生出的地方,也是思想灭归的地方。后一个思想不是前一个思想生出来的。何以故?前一个思想已经过去,已经不复存在,又如何能生出后一个思想?前一个思想也不是后一个思想生出来的。何以故?后一个思想还未生,又如何能生出前一个思想?思想不能生思想,唯有这个心,才是一切思想生出的地方,唯有这个心,才是一切思想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