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集团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专业(函授本科)的主要专业课,学位考试课程。
集团管理心理学作为专业课,主要是对学员进行学校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育,并结合学校管理实战,帮助学员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时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从研究对象来看,是管理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学校中的教职工,即研究存学校管理过程中教职工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等问题。学校管理心理研究是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的心理学,又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校管理问题的科学。
学习与掌握管理心理学课程内容,对于有效地指导学校管理实践,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管理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校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学利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校管理实践巾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员的学校管理理论知识素质。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先修、后继课程)
集团管理学、中国教育管理史、普通心理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如果没有学校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作为基础,不利于学员对本课程理论和知识的理解,使本课程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
后继课程“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这是一门新兴学科,对本门课深化理解相当重要。
三、救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了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学科性质定位;
2、明确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
4、了解人性观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理解人性问题是管理的基本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2、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3、人性观与管理理论
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霍桑实验);自我实现人假设与Y理论;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Z理论(《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对人性假设的评价;人性假设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
(二)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掌握有效的激励策略,并能够充分训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效防止学校教职工产生挫折心理。
【教学基本内容】
1、激励理论
强化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同步激励理论;全面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2、挫伤理论
心理挫折概述;心理挫折状态下的行为反应;心理挫折的防御机制;心理挫折的防治。
(三)学校教职工的需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牛掌握需要的定义、特点、需要的种类;
2、掌握学校教职工的需要结构及其特点;
3、能够根捌需要的规律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学基本内容】
1、需要的含义、特点和种类
2、学校敦职工需要的特点
3、学校教职工需要的管理对待
(四)学校教职工的动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掌握动机的基本概念、种类;
2、了解激发和培养员工工作动机的主要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动机的定义、动机的主要分类
动机的定义;动机的主要分类。
2、影响动机的外部因素
3、学校教职工工作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学校教职工的感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了解实施感情激励的意义和策略;
2、掌握几种主要的感情激励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感情概述
感情的基本含义;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情感的主要类型。
2、感情激励
感情激励的主要方式;实施感情激励应注意的问题;日本的感情激励。
(六)学校教职工的态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了解态度的基本概念及态度的结构、特点、功能:
2、学会全面分析造成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正确理解学校教职工态度的特点;
3、掌握态度测量的方法;
4、了解态度形成和转变的有关理论;学会运用转变组织员工不良态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态度概述
态度的定义;态度的结构成份及其关系;态度的特点(性质);态度的表现。
2、态度的测量
量表法:自由反应法:生理反应法;自然观察法;情境法。
3、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态度转变的途径;引导组织成员态度的策略。
(七)学校教职工群体心理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掌握群体的定义;
2、了解群体行为一致的主要心理机制及管理策略;
3、了解影响群体整体性的制约因素:
4、正确分析影响群体内聚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教学基本内容】
1、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什么是群体;群体的功能;群体的种类。
2、群体行为趋同的心理机制
模仿;暗示与受暗示;从众;服从。
3、群体的整体性与群体活动效率
整体性的制约因素;组织群体成员的素质结构。
4、群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竞争及其特点;合作及其条件;冲突及其解决。
(八)学校人际关系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
2、全面把握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3、正确理解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4、掌握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
5、了解改善学校人际关系的策略和力法。
【教学基本内容】
1、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人际关系的功能。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人际关系反应。
3、学校人际关系的调节与管理
测量人际关系,把握实际情况;利用人际吸引,密切人际关系;磨练个性品质,增强人格魅力;研究人际反应,引导反应趋势;疏通沟通渠道,深厚人际情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九)学校人际沟通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员工了解人际沟通的意义;
2、理解人际沟通的障碍,掌握其改善策略。
【教学基本内容】
1、人际沟通概述
人际沟通的定义;人际沟通的特点与功能;人际沟通的障碍;人际沟通的种类。
2、人勋、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网络;非正式沟通网络——小道消息。
3、人际沟通的障碍与改善
产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原因;改善人际沟通的策略。
(十)学校领导心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领导的概念及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2、全面把握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3、了解提高领导肯影响力的主要方法;
4、掌握主要的领导理论;
5、辨析领导集体与集体领导;
6、掌握提高领导集体的效能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领导心理概述
领导的定义;领导体制的发展;领导功能;领导者影响力。
2、学校领导的有效性理论
领导索质理论;领导作风理沦;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境理论;领导理论的新发展。
3、学校领导集体与集体领导
集体领导的意义与原则;领导集体的心理结构;领导集体的团结:保证领导集体团结一致的心理基础。
四、课程考核办法
考核办法:期末考试,笔试,闭卷。
总评成绩构成:平时作业占10%,小测验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五、课程学时分配表时
教学内容 |
讲课学时 |
实验学时 |
实习学时 |
其它 |
管理心理学概述 |
3 |
|
|
|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
8 |
|
|
|
集团教职工的需要 |
2 |
|
|
|
集团教职工的动机 |
3 |
|
|
|
集团教职工的感情 |
4 |
|
|
|
集团教职工的态度 |
8 |
|
|
|
集团教职工群体心理与管理 |
6 |
|
|
|
集团人际关系与管理 |
6 |
|
|
|
集团人际沟通与管理 |
4 |
|
|
|
集团领导心理 |
6 |
|
|
|
合计 |
50 |
|
|
|